留学人才网 > 高校招聘 > 上海 >

同济大学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室2025年博士后招聘

2025-10-15 08:18 来源: 同济大学 作者: liuxuehr

一、 实验中心简介

目标愿景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现实需求。一方面,在大都市地区强烈的城乡关系作用下,乡村地域普遍开始功能转型并寻找符合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成为最有可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地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数字媒体和基础设施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关系演进的高级阶段打开了想象空间,广袤的中国县乡地区正不断涌现出“多类型、多模式”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可见,认识大都市地区和典型县域类型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和乡村振兴的支点并施予精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禀赋条件下,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的研究命题。美国、加拿大等没有城乡二元结构和小农经济历史,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体量足够大,但发展水平较低。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东亚先发经济体具有最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但体量较小。因此,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迈入城镇化高级阶段,乡村地域将演化成什么样的形态?大都市地区、典型县域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形成什么样的城乡地域系统?乡村地域的空间系统、功能系统、交通系统、文化系统、生态系统、游憩系统、社会系统,如何构建?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为国际乡村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全球乡村地区的规划研究依赖于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前景仍十分有限。近年来,进入新世纪,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时空模拟、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新数据不断迭代,探索城乡过渡地域和乡村地域的数字空间技术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在超大特大城市及其腹地区域(如上海大都市地区),各种新数据的积累速度大提高,使得数字技术研究成为可能。因此,同济大学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室的目标是在城乡规划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学科方向的交叉领域探索技术创新,并在相关国土空间规划中推广应用,进而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实验室致力于为青年博士进入学术、政府、事业单位等就业岗位前提供职业成长与学术积累的平台,在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申请、中英文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指导、学术网络建构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建立成果导向的科研激励机制,为表现优秀的博士后推荐和拓展就业渠道。

二、 研究方向

同济大学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室的近期建设方向如下:

1、理论创新

建构大都市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其量化评估体系。具体包括:大都市腹地的乡村多功能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大都市功能外溢的空间组织特征、地方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大都市地区数字媒体驱动的城乡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对地方影响机制;数字平台与乡村社会之间动态的共同生产和共同演化关系研究。

建构“多类型-多模式”县域城乡融合中的乡村发展理论。具体包括:人口流动作用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特征分异、关键问题与影响机制;多类型-多模式分异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地产互动机制及制度协同策略;多类型-多模式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乡村发展机制。

2、技术研发

大都市地区乡村转型的时空特征感知、更新机制诊断与智能协同治理研究。推动城乡规划与人工智能的学科融合,形成学科交叉的、贯穿“时空特征感知-更新机制诊断-智能情景仿真模拟与规划对策研究”的融合技术链。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法。包括县域乡村空间演变特征识别与发展类型生成方法,乡村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解译及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乡村空间演变智能模拟与政策效能检验方法等。

研发城乡融合发展导向和乡村产业振兴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面向城乡融合发展导向的系统调控方法;面向乡村产业振兴规划的全流程方法。

3、实践应用

科研成果转化支撑科学决策。构建数智赋能乡村规划的县乡智能应用系统,为县域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以规划和技术开展社会服务。服务上海大都圈地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承担相关政府咨询、规划设计和科研课题,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实践成果。

深化“乡村共创”实践行动。凝聚全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共创站点体系(乡村振兴共创基地—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乡村振兴学院),探索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引领青年入乡。

三、 科研平台

1)同济大学城乡规划的强势学科背景和科研平台

强势学科: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在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均为最高级别,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获批教育部培优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连续五年中国软科学城乡规划学科排名第一,其所属“建筑与建成环境”QS排名全世界第11。

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高峰团队计划(城乡协调发展与乡村规划团队),1个国家民委的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依托一流学科群建设,拓展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学科方向的交叉领域探索技术创新,并在相关国土空间规划中推广应用。

2)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时空智能:依托同济大学城乡规划的强势学科背景和科研平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持续资助,实验室已经建成上海大都市圈地区的空间数据底座、手机信令数据、LBS数据、产业企业数据、土地利用等时空数据支持,并仍在课题研究中不断优化时空数智底座。

社会调查:牵头成立同济大学跨学科学生社团“乡村振兴研习社”和“大都会更新研究社”的社会实践平台,连续九年系统性地派出社会调研队伍,实验室已经积累百万字级别的社会调查数据库和数千份问卷调查数据库,并将持续推动一手调查数据的积累,保证数据空间技术分析与一手社会调查相结合。

实践反馈:基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实践平台,在浙江省、江苏省、等地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积累了较好的校企合作网络、实践应用场景和“社会实验室”。

3)优越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平台

面向校校合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许多海外院校建立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立密切联系,可以在国际视野下开展留学访问、参加国际会议或国际交流合作。

面向联合国人居署合作: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同济大学上海指数研究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动的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指数为契机,推动同济大学与联合国人居署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已经在科创中心指数、健康城市指数等方面开展探索,并依托联合国人居署和上海城市日事务中心的平台向全球,尤其是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推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经验。

四、 团队建设

1)规划引领、学科交叉、产学研协同的融合创新团队

依托同济大学“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与智能规划”一流学科群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推动创新团队建设:

学科交叉:在科研上组建城乡规划、公共管理和计算机学科的跨学科团队,开展“问题导向、前沿创新”的学科交叉研究。

产学研协同:在转化上基于同济规划院成立教授工作室,并与同济建筑院和同济工程管理咨询公司紧密协作,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校地企共建:校地企共建的“乡村共创”育人共同体,建设乡村振兴共创基地、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乡村振兴学院三级阵地,凝聚乡村共创青年团队、乡村振兴博士团和乡村振兴研习社的师生力量,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乡村共创实践。

2)以三个“真实牵引”不断自我更新的务实创新团队

真实问题牵引:从2017年以来每年推动团队师生扎根乡村调查,在在地实践中探索乡土中国的振兴之路,践行“顶天立地、求真务实”的共识和追求。

真实需求牵引:致力于服务城乡规划的一线实践工作,不仅要做好理科属性的城乡研究,更要能够作为工程师介入工科属性的城乡规划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真实场景牵引:通过推动数智赋能、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在真实问题场景中推动复合型团队成员高效合作、不断自我更新,提升团队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跨界融合、赋能成长、开放协作的快乐创新团队

跨界融合的团队:团队汇聚了来自城乡规划、公共管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我们鼓励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在跨学科的讨论中激发创新火花,共同探索城乡发展的复杂命题。

体系化的成长指导:形成了“博士后-硕博士-本科生”的完整成员梯队。在“传、帮、带”的文化中一起探讨交流、带领课题小组、共同指导学生,提升团队协作力与学术影响力。

开放互助的沟通氛围:团队建立了定期的组会、学术研讨会和一对一交流机制,确保每位成员的研究方向明确、遇到的困难能被及时听取和解决。倡导一种坦诚、平等、互助的沟通文化。

丰富多彩的团队生活:我们相信,工作与生活的热情同等重要....

五、 合作导师介绍

陈晨

【个人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校团委副书记(兼)。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乡村振兴人才协会理事、首批上海市乡村责任规划师、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小组召集人、上海市奉贤区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城市规划学刊编委及专栏编辑、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青年编委,以及Habitat International, Cit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国际城市规划等重要期刊审稿人。

【研究领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产业演化与城乡更新、数智诊断与规划调控。

【成果简介】:

学术贡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省部级课题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3本,教材4部,累计被引2000余次。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2024年度知网高影响力学者。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研究成果获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一等奖、中国青年规划师论文竞赛一等奖等16项学术论文奖,成果入选“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

规划实践:担任上海市首批乡村责任规划师指导员、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小组召集人,助力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助力安吉两山理念示范区规划建设等40多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项目,支撑安吉县和余村接待国家领导人来访准备工作。获得上海市人才创新大赛奖1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华夏建设科技奖1项、省部级以上优秀规划设计奖12项,创新做法被教育部学位中心采纳3项优秀案例。

学生培养:推动新时期城乡规划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在乡村振兴和产教融合方面推动形成经验模式。连续九年推动高校青年入乡赋能乡村振兴,链接第一、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获得40多项科创竞赛成果和教学荣誉,创新“乡村共创”和“社区共创”实践育人体系,获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30余次,获团中央表彰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带领团队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备案创建团队。

学院网页:https://upd-caup.tongji.edu.cn/3d/a9/c20527a343465/page.htm?id=15166

六、 应聘条件

1.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管理学、空间计量、城市计算等),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统计分析方法和软件,有较好的数理统计基础、具有上述相关领域学术发表经验者优先。

2.年龄在申报当年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进第二站及以上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博士学位年限不受限制。

3.申请者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职人员必须先办理离职手续才能申请入站。

4.具有良好的科研追求,学术规范以及执行力,有团队合作和自主创新精神。

5.符合国家及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其他要求。

七、 薪酬待遇

总体参照同济大学博士后相关待遇规定以及额外的项目补助(根据科研表现)。一经录用,薪资按照国家和同济大学相关博士后管理办法执行。

学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普通博士后税前年薪可达到30万元+,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的博士后税前年薪36万元+;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博士后税前年薪42万元+;特别优秀者税前年薪45万元+。

学校提供博士后公寓或住房补贴,每年为博士后提供免费体检。

子女入学(小学)、入托等按照上海市相关规定办理。

学院为博士后提供每年1万元津贴(需通过年度考核)。

团队内部建立成果导向的科研激励机制。

八、 团队活动

2025.07

太湖渔港村调研

2024.04

同济樱花大道

2023.04

苏州吴江

兴野学社

2021.06

上海奉贤明星村乡村共生创业园区

九、 应聘方式

有意者请将应聘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代表作、推荐信等)的电子版发送至(以附件形式发送)邮箱tjupchenchen@tongji.edu.cn,邮件主题为“应聘博士后+姓名+博士后招聘网”,通过初选的应聘者会收到联系邮件。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yDg7e1RYy4SzKV--R7KTaQ

邮件申请时请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海归QQ群

    申请加群请以“留学国家-目前所在地”格士发送请求,群有人数上限,每人只能加一个群。
    海归部落千人群
    63984971
    海归部落2号群
    103237942
    上海海归人才2号群
    461068872
    北京海归人才群
    63984971
    上海海归人才群
    103237942
    天津海归人才群
    461068872
    重庆海归人才群
    172719654
    山东海归人才群
    462302845
    江苏海归人才群
    172331746
    浙江海归人才群
    314125833
    江西海归人才群
    463247306
    福建海归人才群
    457497619
    安徽海归人才群
    457823891
    河南海归人才群
    264015004
    湖北海归人才群
    109623634
    湖南海归人才群
    458690950
    广东海归人才群
    432013578
    海南海归人才群
    312160331
    黑龙江海归人才群
    312929192
    吉林海归人才群
    313316571
    辽宁海归人才群
    109899038
    河北海归人才群
    282994183
    陕西海归人才群
    315357786
    甘肃海归人才群
    315753165
    宁夏海归人才群
    517762915
    青海海归人才群
    319457961
    四川海归人才群
    517765170
    云南海归人才群
    432350311
    贵州海归人才群
    517766496
    广西海归人才群
    51776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