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才网 > 高校动态 >

国科大科教融合:量身定做“科研人才”

2015-08-06 11:0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甘晓 李晨阳

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本科一年级学生迎来了第一学年结束的期末考试。作为化学原理课的教师之一,中科院院士李永舫虽然不参加考试,但那番受考验的心情,也和学生们一样。

“我给自己的评价是及格。”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李永舫说,“我做了一辈子科研,给本科生上课,还是头一次。”和李永舫一样,这一年,有许多一线科研人员也投入到国科大的教学工作中。

2014年8月启动的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把“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探索科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之路”列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之 一。随后,像李永舫所在的化学所以及物理所、数学院、生物物理所等以学科建所、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机构开始了与国科大基础学院的深度融合。

如今,已有分子科学、生物大分子、数学科学、凝聚态物理、智能计算、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生态环境科学等7个科教融合卓越中心建立起来。

一年来,院士给国科大本科生上课、重新梳理国科大研究生教育体系、鼓励国科大教师更多参与科研……一系列的具体措施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的科教融合平台。

尝试:科学家给本科生上课

在科教融合的各项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科学家走上讲台,为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上课。

面对“科研做得好就一定能讲好课吗”这样的质疑,国科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高鸿钧表示,即使科学家们此前没有给本科生讲课的经历,他们良好的表达能力,加上过硬的科研素养,都是课程质量的保障。

“国科大的本科教育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任务。”国科大副校长杨国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去年6月前后,中科院化学所开始着手筹建分子科学科教融合卓越中心,并承担了新学期国科大化学与化工学院本科教育工作。

杨国强、李永舫与化学所研究员宋卫国共同教授自今年2月份开始的本科一年级下半期的化学原理课。“我们的出发点,就是科研的需要,为科研培养人才。”杨国强说,“经常第二天上午上课,头天晚上我们三个人还在一起交流课堂上需要讲的材料。”

在课程设置上,三名研究人员经过周密筹划后,在现有本科生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动了“大刀子”。特别是实验方面,他们大胆将传统上认为重要、实际科研中却几 乎用不到的实验都进行了改革。“比如滴定实验,一般的本科生实验中有6至9个滴定实验,我们减少了3个,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来巩固知识,能腾出更 多的时间去学习现代化学分析方法。”杨国强说。

据高鸿钧介绍,物理科学学院的实验课数量也大幅减少,仅为普通高校的一半。“我们的定位是精英式培养,因此我们剔除了一些已经过时的内容,而保留了前沿的、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技术。”

在授课时,老师们格外重视把科研前沿进展融入到基础知识中。李永舫在讲授晶体结构一课时,专门谈到了他自己熟悉的太阳能电池领域。“我用了钙钛矿来举例子,说明这一类晶体结构的性质。”他说。

除了课程改革外,老师们在课堂上分享科研生活的亲身经历也让学生们距离科研更近。在第一节课上,李永舫便和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讲述自己如何从农村走出来,如何一步步经过努力成为化学家。在学生们看来,这样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对于奋斗和科研的认识。

改革:重新梳理研究生课程

中科院研究生院建于197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因此,相对于本科生教育,科研人员对研究生教育则要熟悉很多。这一年里,为打造中科院的科教融合平台,各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也为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充分改革。

中科院化学所所长张德清此前担任了国科大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5月26日,张德清在寄语新生时表示:“学院构建了‘学科专业基础+交叉学科拓展+学科前沿研讨’课程体系,将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化学学科带头人。”

在张德清的带领下,化学所联合中科院纳米中心、过程所的一线科研人员组建了多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安排。

其中,高分子教研室负责人由李永舫担任。李永舫介绍,此番改革加强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把原来由多名老师的讲座性质的课程重新进行了梳理”。同时,新增加的研讨课程则着眼于科学前沿,有助于学生们选择科研方向。

在国科大过去的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校本部的教师承担。一方面,这些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授课任务,往往无暇从事科研;另一方面,研究所中很大一部分师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物理学院院长高鸿钧看来,此前,国科大研究生教育或多或少存在教育与科研衔接不顺的问题。“过去,学生的导师和进行理论授课的老师不是同一拨人,这就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割裂。”高鸿钧说。

改革后,国科大“创造知识者上讲堂”的教学理念,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授课老师和所属导师从此实现了身份合一,研究生们也有机会聆听知名科学家的课 程,在高水平科学家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高鸿钧认为,这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研理念有着重大意义,“科教融合体现了国科大实实在在教书育人的决 心”。

期待:教学相长促科研

在众多参与教学的一线科研人员看来,教学相长并不是一句空话。李永舫表示,科研人员埋头研究工作时,往往只关注一个极小的领域。“参与教学,尤其是本科生 教学,需要对整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整理,对研究人员一定有新的启发。”他相信,“一旦这些启发在科研过程中起作用,便有可能产生重大发 现。”

因此,不同研究所的许多一线科研人员都主动投入到了教育战线。据张德清介绍,化学学院聚集了包括40余位两院院士及100余名“杰青”“千人”在内的核心师资队伍。今年3月刚刚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也有一大批“院士”“杰青”走上讲台。

今年9月,国科大对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改革将全面启动。届时,在更多的科研力量注入教学工作的同时,校本部的教师授课任务量要求也将大幅降低。从事教学工作的校本部老师对到科研一线去充实自己,也颇为期待。

高鸿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实事求是地讲,科教融合之前,国科大校本部的科研条件、科研高度和体量有限。现在,校本部的教师可以融入到研究所中去,与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共同申请科研课题、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对他们科研水平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国科大的科教融合事业一直在扎实推进,前期的许多设想现在已经一一兑现。”高鸿钧说,“在此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融合后的平台会更高、更大、更强,也更符合学科交叉的客观需要。”

对此,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良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过去,生科院教授和副教授每学期都超过了100个学时,从9月份起,大概还剩下40学时的课。“课时变少以后,当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作研究了。”她满怀期待。

科教融合这一年,有收获,也有挑战。从“科研人员”向“科教人员”的转变,科教融合将促进一流科研成果的产出、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长、一流科研机构的建成。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海归QQ群

    申请加群请以“留学国家-目前所在地”格士发送请求,群有人数上限,每人只能加一个群。
    海归部落千人群
    63984971
    海归部落2号群
    103237942
    上海海归人才2号群
    461068872
    北京海归人才群
    63984971
    上海海归人才群
    103237942
    天津海归人才群
    461068872
    重庆海归人才群
    172719654
    山东海归人才群
    462302845
    江苏海归人才群
    172331746
    浙江海归人才群
    314125833
    江西海归人才群
    463247306
    福建海归人才群
    457497619
    安徽海归人才群
    457823891
    河南海归人才群
    264015004
    湖北海归人才群
    109623634
    湖南海归人才群
    458690950
    广东海归人才群
    432013578
    海南海归人才群
    312160331
    黑龙江海归人才群
    312929192
    吉林海归人才群
    313316571
    辽宁海归人才群
    109899038
    河北海归人才群
    282994183
    陕西海归人才群
    315357786
    甘肃海归人才群
    315753165
    宁夏海归人才群
    517762915
    青海海归人才群
    319457961
    四川海归人才群
    517765170
    云南海归人才群
    432350311
    贵州海归人才群
    517766496
    广西海归人才群
    51776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