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才网 > 高校动态 >

上海大学教授:大学课堂为何“有问无答”

2014-11-03 12:4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李益众

焦海洋 绘

■本报记者 李益众

大学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没有反应或反应淡漠;老师请学生提问,学生沉默不语,似乎没有问题,无需答疑。缺乏激烈的观点交锋、活跃的思维碰撞、真诚的情感互动,这样“有问无答”的课堂,你经历过吗?

近日,记者在高校采访,很多师生反映,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本应精彩纷呈的大学课堂,为何会出现“有问无答”的尴尬场面?怎样才能让课堂实现师生间的高质量互动?

“安静”的大学课堂

日前,在四川省某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教授顾倩(化名)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陶行知是哪里人吗?”

下面鸦雀无声。老师无奈,只得自己说出答案。过了一会儿,顾倩抛出另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晏阳初是哪里人吗?”依旧无人应答。顾倩降低难度:“那你们听说过他吗?”还是没人回答。

“晏阳初就是我们四川人啊,巴中的。”顾倩觉得难以理解,教育专业的四川学子,竟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顾倩的遭遇并非个例。成都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曾奥冰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某节课上,老师在向学生们核对习作答案。

“请问,这个题的答案是什么?”

“……”(低头)

“有哪个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

“……”(调整姿势)

“没有吗?”

“……”(埋头)

“好吧,这道题的答案是……”

这时,学生才纷纷抬头。

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白珂甚至表示,老师提问,学生没有反应或反应淡漠,这已经是常态。他说:“课堂上,老师很少提问,因为一提问基本就等于自讨苦吃,通常没人回答,只有靠学习委员或者班长来救场。”

在记者采访的几所高校中,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表示,“常常遇见这样的课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因为常常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后来慢慢就放弃了提问,一节课常常是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自说自话,很没有成就感。”

大学生为什么不爱回答问题

本应思想火花碰撞、讨论气氛热烈的大学课堂,学生们为什么不愿意回答问题?

据了解,爱面子,是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三学生范华琳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比较爱面子,在站起来之前,往往会再三考虑:如果自己回答不准确,会不会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看不起。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二学生郭瑀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害怕回答错误,受到嘲笑,这是因为学生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受到的锻炼不够多。为了避免可能的被批评、被嘲笑,所以选择在老师的问题前保持沉默。”

“在小学,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他能预想到同学们可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到了大学,很多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一种‘爱出风头’的表现,很可能会被其他不愿回答问题的同学当作‘异类’看待。所以,即使他们能回答问题、想回答问题,依旧选择不回答问题。”郭瑀说。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陈志毅则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有问无答”的原因。他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大多是动机因素。个体在决策的过程中都有规避风险的倾向,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能会承担因回答错误或不佳而被同学讥笑的风险,因此宁愿选择零风险的‘沉默’。”

成都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学生张丽芸说,我们从小学的积极回答问题到初、高中的“不敢高声语”,其实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灌输“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想,在学生的答案与“真理”不符时,老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习惯于小学、中学时代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主动参与讨论的意识。”四川农业大学 教师刘俊(化名)说,经过中学阶段的打磨,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式,讨论问题的意识已经被扼杀了。他们往往懒得参与讨论,等着老师给出答案,自己记住就行 了。他们不想探究,习惯性地死记硬背。以考试过关为目的,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只要分数高就行了。“大学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往往是开放的、发散的,遇到这样 的问题,学生们往往就无所适从了。”刘俊说。

最应反思的是老师?

大学生不爱回答问题,原因是否都出在大学生身上呢?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卢德生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摘得第四届“四川师大现代园丁奖”。他认为,面对“有问无答”现象,相关主体都需要积极反思,但课堂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最应该反思的还是教师。

在顾倩的课堂上,李文(化名)是学生之一。他告诉记者:“老师提出的3个问题,我都知道答案,但不想站起来回答。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尊重顾老师,也不是我不愿意参与问题讨论,而是讨论的问题和讨论的场合不合适。”

“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是记住就行,没必要去交流讨论。况且,我们是110多名学生的大班,想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李文说,老师高 高在上提问,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这样的所谓讨论对大学课堂来说没多大意思。最理想的师生讨论交流应该是三五个人一起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有来有往的争论交 锋。

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唐军(化名)也认为,出现“有问无答”的大学课堂,责任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因为教师才是课堂的组织者。如果仅仅从学生身上找原因, 那是推卸责任。他说:“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是普遍现象,教师评优晋级看的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实效。这必然导致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教学成了良心活, 只有少数负责任的老师才会认真备好课、用心上好课。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是:高校到底有多重视教学,老师到底有多重视一堂课?”

白珂认为,学生和老师都有责任,但老师的责任更大。如果老师讲的都是些连自己都没有嚼过的、别处“借来”的内容,学生怎么会愿意听呢?“讲的课没人愿意听,自然不知道他讲什么;不知道他讲什么,自然也就回答不积极。”白珂说。

学生不回答,可能是教师备课不细、提问不当,太难或者太抽象。如果因为太难,回答不上来,这很正常;如果因为问题太抽象,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陈志毅说:“老师的提问或引导的方式不对,可能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

卢德生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甚至有一种‘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的心态,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说明,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如果学生长 期处于这种状况,最大的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一言堂,未深切关注学生的听课投入度,课堂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长期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已 经被抹杀了,与教师互动的心理基础也就没有了。”

大学课堂怎样才能活起来

成都学院副教授沈岚头发微卷,戴一副眼镜,气质清雅。日前,她获得成都学院第二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沈岚的课堂富有激情,充满乐趣。她的学生说,“沈老的课让人没有逃课的想法”。

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方面,沈岚有妙招。她常常会在课堂上对某一热点话题或热点新闻发表自己的见解。沈岚说:“书本上的知识只能叫经验,只有学生自己嚼烂消化并吸收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经验不等于知识。”

四川农大农学院副院长任万军对自己的课堂自信满满。他表示:“‘有问无答’的情况我现在基本遇不到了。我提问时,学生都会非常踊跃地回答。”

“角色扮演”是任万军经常采取的方法。比如,他给种子专业上课时,会提问:“我是一个种子公司的技术员,在小麦制种时,要增强其休眠性,抑制穗发芽,减少 经济损失,你们帮我想想,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任万军说:“这样能使问题更有趣,又有实际价值,学生会很认真地去思考。”

要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师要在问题设计上多花功夫。任万军的问题都是课前设计好,而且问题都有一定弹性和一定难度,每个人都能回答一点,但要回答得很好也不容易。回答得好的,他会大大表扬一番,这就让学生有相当大的成就感。

郭瑀建议,老师上课时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课、提问,可采用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发参与课堂学习。一些比较轻松的选修课,老师可尝试用学生讲课这样的方式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学会理解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平时可多尝试接触网络,学会一些网络语言和网络热词,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新词汇,拉近与同学的距 离。”郭瑀说。

“什么让课堂活跃的窍门、讲课技巧,那都是虚的。”白珂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老师个人的修养和水准。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要有令学生敬重的学识与品格。“如果一个老师水准很高,根本不需要那些空的技巧,也不用靠点名留住学生。”白珂说。

“总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地把一些晦涩的知识趣味化,增强课堂和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获得立体的知识,要做到 这一点,教师得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和利用知识。”卢德生说。

相对于方式方法,陈志毅更看重情感因素。他说,情感是个体对他人或客观事物稳定的态度。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学生才会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的课,进而在课堂上与老师有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唐军则建议改变国家对高校管理的导向,更多地重视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高校应对课堂有更多的监督检查,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更多的心思花在课堂中,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身上。”唐军说。

【专家观点】

课堂“有问无答”需综合治理

■顾骏

其实,大学课堂“有问无答”还不算最严重,让许多教师耿耿于怀的,是如今大学课堂上,学生的眼神都变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课堂上,学生听课时,双眼发亮,紧盯着老师,生怕落下一句话。如今,学生一般都低头不看老师,就算看着也双眼无光。

如果要问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何以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可能会得到各种回答。有人认为是学生缺乏自信,怕答错了丢脸;也有人认为,中学时没有这个习惯,到大学里“改也难”;还有人认为错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因为不同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大相径庭。

平心而论,这几种原因在课堂上都可以发现。我在课堂上提问较频繁,学生回答还算踊跃。到期末征询学生意见时,我收集到一些典型回答。比如,有些学生愿意老 师点名提问,不得不回答反而有助于其克服惰性;有的学生虽然从不回答,心里也羡慕那些敢于回答的同学,但自己就是走不出第一步,所以希望老师多鼓励;有的 学生认为老师提问时自己还没想好,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最有意思的是,我习惯对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追问,学生在意识到发言存在漏洞时,会有内心受伤的感 觉,“好像一下子被看穿了似的”。

归结起来,大学生“有问无答”往往是因为内心杂念太多,没有意识到学习同自尊心无关,没想到回答不一定有对错,即便有对错,也扯不上“脸面”。所以,我每 学期第一堂课上,总不忘告诉学生,“学习首先要放下愚蠢的自尊心”,“课堂上犯错永远比日后在工作或生活上犯错代价小”,帮助他们放松,舒缓他们开口时的 心理障碍。

有学生的问题,当然也有老师的问题。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对有些中小学教师而言,答案永远有对错,对错永远是分明的,对的答案永远是唯一的,决定答 案对错的标准永远在教师那里,一旦出错,永远会受到教师的纠正或批评。诸如此类现象,完全不符合人类探索世界的实际情形,更不符合教学原理的认知定式,是 基础教育阶段留给学生最大的负面效应。教师过于“热情”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捷径”,反而毁掉了学生承受犯错的胆量与勇气。

其次是大学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愿意回答,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满堂灌”是最懒惰的教学方法,若要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并加以有效 的引导,需要教师做出的准备,就工作量而言,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教师是否愿意为教学付出,是否有能力组织学生参与,都是问题。至少现在的大学管理制度,难 以让教师有足够的积极性去组织师生互动,教学考核主要关注的仍然是数量,即课时,而不是质量,即学生得到的综合锻炼和内在提高。

总体来说,大学生“有问无答”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成因复杂,根治更需要多方努力,并形成合力。大学要帮助大学生克服不必要的顾虑,基础教育阶段则须改进教 学方法,把学生关注的焦点从简单的甚至机械的对错,调整到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来。这对中国未来一代形成独立思维,攀登求知高峰并取得相应成就来说, 实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原标题:大学课堂为何“有问无答”)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海归QQ群

    申请加群请以“留学国家-目前所在地”格士发送请求,群有人数上限,每人只能加一个群。
    海归部落千人群
    63984971
    海归部落2号群
    103237942
    上海海归人才2号群
    461068872
    北京海归人才群
    63984971
    上海海归人才群
    103237942
    天津海归人才群
    461068872
    重庆海归人才群
    172719654
    山东海归人才群
    462302845
    江苏海归人才群
    172331746
    浙江海归人才群
    314125833
    江西海归人才群
    463247306
    福建海归人才群
    457497619
    安徽海归人才群
    457823891
    河南海归人才群
    264015004
    湖北海归人才群
    109623634
    湖南海归人才群
    458690950
    广东海归人才群
    432013578
    海南海归人才群
    312160331
    黑龙江海归人才群
    312929192
    吉林海归人才群
    313316571
    辽宁海归人才群
    109899038
    河北海归人才群
    282994183
    陕西海归人才群
    315357786
    甘肃海归人才群
    315753165
    宁夏海归人才群
    517762915
    青海海归人才群
    319457961
    四川海归人才群
    517765170
    云南海归人才群
    432350311
    贵州海归人才群
    517766496
    广西海归人才群
    51776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