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才网 > 高校动态 >

浙大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 30%教师转岗社会

2010-12-03 00:00 来源: 未知 作者: admin

 
在浙江大学任教逾20年,王虎和他的同事兼好友赵欣之间,最大的差别或许就是头衔:王虎是教授,赵欣是副教授。虽然两人所属学院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但日子过得一样“滋润”:有学生带,有课题做,工作稳定,衣食不愁。
 
然而,浙江大学正在推行的一场人事改革,却让两位大学老师的职业生涯出现了拐点:王虎还是王虎教授,但赵欣却要“下课”了——他将离开讲台,不再与学生和学术打交道。
 
刚刚过去的11月,浙江大学推行的一项名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人事改革,终于到了收尾阶段。从今年暑假以来的几个月,学校里有些人心惶惶。因为按照这项新的人事改革方案,有一定比例的老师将不再续聘原先的教研岗位。未来不久,他们将走向全新的社会服务类岗位。
 
不站讲台、不做科研,那还算是大学老师吗?在这场改革面前,浙大的老师们不仅面临着一次身份认同危机,也预感到一丝紧张——大学教授,未来不再是一个铁饭碗。
 
30%教师转岗社会服务
 
按照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浙大的教师岗位被分为5大类。改革方案的最初设想是:各学院内大约30%的教师将被“分流”到社会服务类岗位,告别学生和学术。
 
王虎是浙大的一位文科教授,填写学院下发的2010年岗位聘任表,他感到有些吃力。今年的教师聘任办法,和以往截然不同。
 
按照《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下称《实施意见》),在浙大今年的教师聘任中,学校将按照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把教师岗位分为5大类,分别是“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和“团队科研/教学岗”。
 
王虎填报的是“教学科研并重岗”,凭借多年来在学院里的“江湖地位”,他认为自己“上岗”不成问题。
 
浙大的多数老师,不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把“教学科研并重岗”列为首选。老师们私底下议论,这是一个最稳妥的岗位,“科研和教学都沾了,以后日子照过,跟过去没什么差别。”
 
相比之下,全新的社会服务类岗位,则被认为是“前途未卜”。按照《实施意见》,走向这一岗位的老师,身份还是浙大教师,享受同样的津贴待遇,但今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从事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培训、咨询等工作,学校将通过业绩对其进行考核。
 
由于浙大在推进岗位分类管理时,对五大岗位分别设置了聘任要求和比例。按照改革方案的最初设计,各学院聘任岗位中,属于第三类岗位的社会服务类岗位,比例大约为30%。
 
当惯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老师,突然之间要去“为社会服务”了?文科院系的老师首先感到迷茫。“理工科,还有可能从事应用类的技术推广,搞人文科学和基础研究的,怎么到社会上去混?”王虎不由为赵欣的前途捏把汗。
 
赵欣早年硕士毕业留在杭州大学任教(1998年杭大合并入浙江大学),当时也算是“临危授命”——系里要求年轻教师勇挑教学重担。赵欣讲台一站,20年过去了,期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好几次深造机会。所以,如今反观赵欣的履历,有一块明显的学历短板:没有博士学位。“这次,他们学院里排座次,没有教研岗位留给他。”王虎认为,正因为没有博士学位,赵欣才会在今年的聘任中失利。
 
在理工科院系,即便是有条件从事“社会服务”的教师,大多也不愿意去应聘。按照《实施意见》,教师岗位分类实行动态管理,即聘任期满后,教师来年如果要回归教研岗位,可以重新申报。但老师们顾虑甚多。“出去容易进来难,万一以后政策变了或者领导换人了,教职不就丢了?”
 
在校内,绝大多数教师都不看好新设立的社会服务类岗位。也正因此,“教师岗位分类”顿时演变成了教师“分流”。
 
“分流”指标难以完成
 
为了建设一流大学,师资要“换血”。不少学院里被“分流”的教师,年龄基本在45岁至55岁间。正是这一点,让很多教师耿耿于怀甚至心寒。
 
浙大的人事改革酝酿于2008年,直到今年下半年才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学校对外一直很低调,但还是引来了外围很多双“眼睛”。
 
“浙江大学正在做一件国内很多大学想做、但又觉得没法做的事情。”一位沪上名牌高校的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浙大明显是想通过人事改革,改良学校的师资。
 
和很多“985”、“211”高校一样,浙大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的愿望,异常迫切。校方在解释这种“迫切”心情时,往往提及一张时间表——从1998年老浙大、杭州大学等四校合并成新浙大后,如今的浙大计划于2017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届时,浙大将建设一支7000人左右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队伍,即3500人左右的创新师资队伍和3500人左右的创新创业队伍。
 
浙大校方并不讳谈此次人事改革与师资建设之间的关联。今年9月17日,《浙江大学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浙大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答校报记者问”的长文。在解释启动人事改革的根本原因时,校方的阐述十分直白:“对照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拔尖优秀青年教师人才规模偏小、学术领军人物等高端人才的数量与学校的队伍规模不相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偏低,以及教师教学热情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都被浙大认为是抑制学校发展的瓶颈。
 
为了建设一流大学,师资要“换血”;而“换血”带来的人事变动,必然动了一部分基层教师的“奶酪”,引发一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
 
到目前为止,对于学校原本计划的30%的“分流”指标,浙大的各大学院几乎都完成不了。以浙大人文学院为例,此次聘任共提供5大类共计160个岗位,但后来该学院设置的“科研并重岗”比例就占据八成,填报“科研为主岗”和“教学为主岗”的教师也极少,最终只有个别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填报了社会服务岗,“分流”比例不足5%。
 
不管是否被“分流”,社会服务岗的出现,让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有位几年后就要退休的老教授,在此次聘任中执意要填报“科研教学并重岗”,尽管按照学院里更多老师的看法,这个“挑大梁”的岗位应该让给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但老教授丝毫不松口,他的理由是:“教了一辈子书,不能到了退休后连个‘老师’都算不上。”
 
在王虎的学院,最终离开教研岗位、分至社会服务类岗位的比例不到20%。“有些老师开的是名车,住的是别墅,如果一夜之间没了教师身份,面子上挂不住,肯定接受不了。”据王虎观察,不少学院里被“分流”的教师,年龄基本在45岁至55岁之间,“可能是觉得他们在学术科研上基本‘定型’了,没有潜力可挖了。”而正是这一点,让很多教师耿耿于怀甚至心寒。
 
“大学,大师之谓也。像浙大这样没有人情味的改革和考核方案,估计永远留不住像霍金这样的大师。”有教师谈及此次改革时如此感叹。
 
“老土鳖”不敌“新海归”
 
“不做岗位分类,没有人流出,就无法引进人才。”对学校来说,年轻海归带来的不仅是“新知识”,还有老教授们难以企及的“新气息”。
 
老师们心照不宣但又备受争议的一点是: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学校里的“老土鳖”给“新海归”腾岗位。
 
“不做岗位分类,没有人流出,就无法引进人才。”浙大某理科学院的院长表示,尽管承受了来自教师中的压力,但内心仍然支持这项改革。“如果不是学校要改革,有些‘混混’根本请不出去。你一撵他,他会说你排除异己。”
 
这位院长告诉记者,一些新兴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的发展,确实亟需引进一批年轻的领军人才。但他个人看重引进“海归”,还不光光因为“海归”带来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年轻“海归”身上,有着老教授们难以企及的“新气息”。
 
“有些事情放不上台面,一说就会伤了一批教师的自尊。”院长以教师给学生上课为例。他印象中的一些资深老教授,走进教室时的形象总有点“酸”:左手拿个大水壶,右手提着一个拉链都拉不上的破旧公文包。“有时穿件衬衫,里面背心上的破洞都看得见。”讲课讲到新的研究方向时,老教授时常话锋一转,扯到自己当年的发明、研究上去,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地“想当年”;而新来的海归学者呢?他们给学生讲课,多数穿戴整齐,有人甚至大夏天也会西装笔挺地站讲台;讲课时,他们基本用的是双语,会随时补充国外同行研究的新进展,传递一流大学学者做学问的方式,有时甚至会还原诺奖学者在国外大学里给学生上课、讨论的情形。
 
“老学究和新学者,两厢一比较,你说谁更适合站在讲台上、谁更适合做科研?”在这位院长看来,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为年轻的学术骨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考核的方式也随着岗位变了,一些年轻老师立刻感到,自己多劳多得——增收了。“年轻的海归,可能是这次人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推进人事改革的同时,浙大也试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顽疾——老师站讲台的门槛明显提高。一方面,学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教学岗”引进人才,为善于上课的良师给予等同于长江学者的待遇,对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新留任的讲师不再讲课。浙大规定,年轻讲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并同时通过担任助教工作,观摩学习名师教学经验,等其晋升为副教授以后,再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
 
作为一项涉及全校教师的人事改革,浙大的教师岗位分类能否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浙大之内,有的老师很悲观,认为此次改革必将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反面教材。“急功近利的改革,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待解剖的失败案例。”但包括上述浙大某理科学院院长在内,校内校外看好这次改革的也大有人在。“只要浙大在三五年内呈现明显的学术进阶,那么国内和浙大排名靠近的重点高校,到时候都会坐不住。”(文中王虎和赵欣为化名)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海归QQ群

    申请加群请以“留学国家-目前所在地”格士发送请求,群有人数上限,每人只能加一个群。
    海归部落千人群
    63984971
    海归部落2号群
    103237942
    上海海归人才2号群
    461068872
    北京海归人才群
    63984971
    上海海归人才群
    103237942
    天津海归人才群
    461068872
    重庆海归人才群
    172719654
    山东海归人才群
    462302845
    江苏海归人才群
    172331746
    浙江海归人才群
    314125833
    江西海归人才群
    463247306
    福建海归人才群
    457497619
    安徽海归人才群
    457823891
    河南海归人才群
    264015004
    湖北海归人才群
    109623634
    湖南海归人才群
    458690950
    广东海归人才群
    432013578
    海南海归人才群
    312160331
    黑龙江海归人才群
    312929192
    吉林海归人才群
    313316571
    辽宁海归人才群
    109899038
    河北海归人才群
    282994183
    陕西海归人才群
    315357786
    甘肃海归人才群
    315753165
    宁夏海归人才群
    517762915
    青海海归人才群
    319457961
    四川海归人才群
    517765170
    云南海归人才群
    432350311
    贵州海归人才群
    517766496
    广西海归人才群
    51776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