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为实现学校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力推进“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现面向海内外诚聘英才!
一、需求学科专业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海洋科学、海洋工程、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珠宝设计、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等。
二、招聘岗位
为做好人才工作,学校设立“地大学者”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聘任。“地大学者”岗位包括:学科杰出人才、学科首席教授、学科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优秀人才、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建设人才、“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责任教授等7个类别。
三、岗位条件
应聘人须品德高尚,治学严谨,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坚持科学精神,富于合作精神,恪守职业道德。
1、学科杰出人才岗位条件
海外应聘人须任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国内应聘人须任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二级岗教授及以上职务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特殊情况不超过65周岁。
学术水平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3)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下简称“****”)入选者(包括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外专****”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和文化艺术人才项目);
      (4)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万人计划”)入选者(杰出人才);
      (5)各学科国际最高学术奖获得者;
      (6)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总体专家组专家;
      (7)IEEE等国际重要学会的会士;
      (8)担任国际T2(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论文分类办法(试行)》,http://kjc.cug.edu.cn/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1525 ,下同)及以上期刊的主编;
      (9)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大师,具有较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0)其他同等层次人才。 
2、学科首席教授岗位条件
海外应聘人须任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国内应聘人须任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二级岗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学术水平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3)“万人计划”入选者(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4)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或其他相当级别项目的第一负责人;
      (5)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前3名获得者,或一等奖前2名获得者,或二等奖第1名获得者;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
      (7)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负责人;
      (8)近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且为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第1名获得者;
      (9)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的负责人;
      (10)担任国际T3及以上期刊的主编;
      (11)理工科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T1期刊论文不少于8篇;人文社科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8篇(其中T1及以上论文不少于4篇);
      (12)近5年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纵向项目单项科研经费2000万元及以上者,或实到校科研经费3000万元及以上者(科研经费不含转外经费、代购设备费等,下同);
      (13)“****”入选者(创业人才项目)、“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曾为国际或国内知名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才或高级技术人才;
      (14)其他同等层次人才。 
3、学科骨干人才岗位条件
海外应聘人须具有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博士学位,并有3年及以上海外工作经历;或在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并具有5年及以上海外工作经历。国内应聘人须任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学术水平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入选者(青年****项目);
      (2)湖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以下简称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包括创新人才项目、外专百人计划项目);
      (3)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特聘教授);
      (4)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5)“万人计划”入选者(青年拔尖人才);
      (6)“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8)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助理教授及以上职务人才;
      (9)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前五名获得者,或一等奖前3名获得者,或二等奖前2名获得者; 
      (10)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
      (11)资助期内的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
      (12)理工科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Science》或《Cell》正刊论文1篇或学校认定的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8篇(其中T1论文不少于4篇);人文社科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T3及以上论文不少于8篇(其中在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4篇);
      (13)近5年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纵向项目单项科研经费1500万元及以上者,或实到校科研经费2000万元及以上者。
      (14)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创业人才项目)、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创业型特聘教授)、曾为国际或国内知名大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或中高级技术人才;
      (15)其他同等层次人才。 
4、青年拔尖人才岗位条件
海外应聘人须具有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博士学位;或在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并具有2年及以上海外工作经历。国内应聘人须任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学术水平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学校特任教授(研究员)(具体条件附后);
      (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3)近5年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近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
      (5)近5年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第1名获得者; 
      (6)其他同等层次人才。 
5、青年优秀人才岗位条件
海外应聘人须具有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博士学位;或在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并有2年及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国内应聘人,原则上须任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讲师及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学术水平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楚天学子);
      (2)学校特任副教授(副研究员)(具体条件附后);
      (3)学校海外优秀博士、博士后;
      (4)其他同等层次人才。 
6、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岗位条件
应聘人须任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万人计划”入选者(教学名师);
      (2)国家级教学名师; 
      (3)其他同等层次人才。 
7、“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责任教授岗位条件
应聘人须任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近5年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负责人;
      (2)国家级规划教材负责人;
      (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前2名,或二等奖第1名获得者;
      (4)近5年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
      (5)省级教学名师;
      (6)其他同等层次人才。 
四、待遇
1、全职引进的学科杰出人才、学科首席教授、学科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待遇如表1。
表1
| 类别 | 科研启动费  (万元)  | 
          团队建设费  (万元)  | 
          引进人才安家费(万元) | 引进人才薪酬标准(万元/年) | 
|---|---|---|---|---|
| 学科杰出人才 | 理工科:≥500 人文社科:≥150  | 
          理工科:≥300 人文社科:≥100  | 
          ≥80 | ≥50 | 
| 学科首席教授 | 理工科:≥200 人文社科:≥50  | 
          理工科:≥200 人文社科:≥50  | 
          ≥60 | ≥40 | 
| 学科骨干人才 | 理工科:≥50 人文社科:≥20  | 
          理工科:≥50 人文社科:≥20  | 
          ≥40 | ≥30 | 
| 青年拔尖人才 | 理工科:≥20 人文社科:≥10  | 
          ≥15 | ≥20 | |
| 青年优秀人才 | 理工科:≥10 人文社科:≥5  | 
          ≥6 | ≥15 | 
2、柔性引进(每年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月)的学科杰出人才、学科首席教授和学科骨干人才待遇如表2。
表2
| 类别 | 科研启动经费(万元) | 岗位津贴(万元/月) | 
|---|---|---|
| 学科杰出人才 | 理工科:≥100;人文社科:≥30 | ≥5 | 
| 学科首席教授 | 理工科:≥50;人文社科:≥20 | ≥3 | 
| 学科骨干人才 | ≥2 | 
3、全职引进的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建设人才、“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责任教授待遇如表3。
表3
| 类别 | 专业建设费(万元) | 课程建设费(万元) | 引进人才安家费(万元) | 薪酬待遇  引进人才薪酬标准(万元/年)  | 
        
|---|---|---|---|---|
| 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建设人才 | ≥50 | ≥10 | ≥30 | ≥30 | 
|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责任教授 | ≥50 | ≥10 | ≥20 | ≥20 | 
五、应聘和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将个人资料(含个人简历、论文清单、获奖情况、相关证书等)发送到我们邮箱。我们常年接受您的申请。若有疑问,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联系人:路金阁、周刚
      联系电话:+86-27-67883720;67885034
      电子邮箱:job@cug.edu.cn; zhougang@cug.edu.cn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事处
      邮政编码:430074
      学校网址:www.cug.edu.cn
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任教授(研究员)、特任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聘任办法》摘录
特任教授(研究员)、特任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根据学校学科发展情况进行设岗,设岗学科划分为三类:学科I类,学科II类和学科III类。
一、学科I类
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申报特任教授(研究员)学术条件要求:国内申报人须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主持过同级别国家级项目,或作为前三名参与过国家重大、重点或国际合作等项目;海外申报人须主持或参与过海外科研项目。申报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本专业领域T1论文不少于4篇,或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8篇。
申报特任副教授(副研究员)学术条件要求: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或参与海外项目研究。申报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本专业领域T1论文不少于2篇,或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4篇。
二、学科II类
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测绘科学与技术、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等。
申报特任教授(研究员)学术条件要求:国内申报人须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主持过同级别国家级项目,或作为前三名参与过国家重大、重点或国际合作等项目;海外申报人须主持或参与过海外科研项目。申报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本专业领域T1论文不少于4篇,或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7篇,或T4及以上论文不少于10篇(其中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4篇)。
申报特任副教授(副研究员)学术条件要求: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或参与海外项目研究。申报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本专业领域T1论文不少于2篇,或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3篇,或T4及以上论文不少于6篇(其中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2篇)。
三、学科III类
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科学技术史、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
申报特任教授(研究员)学术条件要求:国内申报人须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主持过同级别国家级项目,或作为前三名参与过国家重大、重点或国际合作等项目;海外申报人须主持或参与过海外科研项目。申报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本专业领域T1论文不少于2篇,或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4篇,或T3及以上论文不少于8篇。
申报特任副教授(副研究员)学术条件要求: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或参与海外项目研究。申报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本专业领域T1论文不少于1篇,或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2篇,或T3及以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T2及以上论文不少于1篇),或SCI、SSCI收录论文和T3及以上论文不少于5篇。
